欢迎来到华体会hth·(中国)官方网站!本集团主营纯碱、氯化铵、三聚氰胺、小苏打等产品,欢迎各位前来采购!
行业新闻
盘点两会上的生态环保热点
2023-03-10

春风吐绿,草木初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在一份份建议提案里,在一场场讨论交流中,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话题依然是焦点。



“双碳”话题热度不减


去年全国两会上,“双碳”已经成为焦点话题。在生态环境部去年全年办理的1294件建议提案中,涉及“双碳”领域的最多,占比20%以上。今年两会,“双碳”话题依旧热度不减。


针对石化行业碳减排,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莫鼎革建议加快推进石化行业碳足迹核算。


“石化行业为复杂的流程工业。原油种类繁多、生产加工路线复杂、加工流程变化较多,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存在较多技术问题。”莫鼎革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基础,能帮助企业辨识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行业碳足迹数据库。


对此,莫鼎革提出建议,一是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加强数字化协同管理,进一步完善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工作。二是基于现有的石油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评价技术标准、方法学研究,结合行业主数据、业务流程等标准化成果,快速形成石化行业的碳足迹行业数据库,并形成标准,推广认证,逐步形成主要产品碳标签,实现产品碳足迹对标管理、动态管理。三是采用碳足迹动态数据库支撑石化行业基准线法碳配额。“‘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大概率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将是关键。与‘鞭打快牛’历史法相比,基准线法大大提高了公平程度,可实现对减排控排企业的鼓励与支持。”莫鼎革说,基准线法对相关数据要求很高,只有采用动态的碳足迹数据库,才能准确测算行业基准,并确保配额公平分配。此外,他还建议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和碳标签的应用结合,以及加大碳标签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在日常履职中十分关注化工材料等基础材料产业发展。他表示,基础材料产业碳排放在全国占比超50%,已经成为我国“双碳”主战场。加快绿色转型,对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彭寿认为,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碳减排空间与碳中和目标仍存在较大距离。同时,受国际贸易影响,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约。“必须立足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流程制造创新,强化材料变革创新,真正实现基础材料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彭寿说。


他建议,在全国层面统筹开展基础材料产业“双碳”转型的系统化布局,通过总量管控、技术准入、碳排放核算,加速落后产能自我淘汰,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升行业发展集中度,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碳资产”的作用,建立完善全过程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开放”“碳融合”,有效降低“碳成本”。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看来,过去100年少有人意识到科技是增加碳排放的,因为挖矿更快了、采油更快了、资源消耗能力提升了。“但接下来的100年,我们要通过减少碳排放达成‘双碳’目标,数字化或是唯一路径。”王坚表示,要做到既让经济持续增长,又实现“双碳”目标,要依靠数字技术,而且是还没出现的下一代数字技术。从电力到算力,是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转变。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不能错过新到来的数字化时代。


“在实现‘双碳’的赛道上,我国急需大量复合型交叉创新的‘双碳’专业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实践、创新型“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健全,制约了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产教融合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可行办法。”施卫东建议,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打破产业和教学之间的壁垒,推动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授课模式,将企业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引入学校开设创新实践课程,或借助于高校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将学生引入面向“双碳”的科研项目一线,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企业需求与“双碳”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融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受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治理、生态修复与补偿,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其中,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兰石集团董事长阮英提交了《关于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他认为,甘肃作为黄河战略的“首倡之地”,要担负起保护黄河的重任,应在甘肃设立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阮英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根据黄河流域地理气候特征,在甘南黄河上游高寒湿润区、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因地制宜精准保护。


二是根据黄河流域甘肃段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煤炭开采、医药制造、皮革加工等重点产业分布情况,编制整体治理规划。在黄河流域建立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制度,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精准管控,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三是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资源高效利用。一方面,通过数字赋能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方式,推动流域内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开采加工等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另一方面,畅通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利文提议,创新黄河流域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政策支撑。


“工业固废产生量大、种类多、资源化利用率低,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张利文表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聚集区,赤泥、磷石膏及金属冶炼渣等固废量大集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流域特色,加之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固废治理极具挑战性、特殊性和迫切性。


为此他建议,一是全面摸清流域内重点行业固废产生特征,将产生量多、危害大的工艺技术纳入“两高”“限制类”“淘汰类”等产业目录,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探索重点行业“以渣定产”模式,编制区域性固废利用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污染控制标准。


二是在黄河流域综合调配资源,建设固废供应信息平台,构建公转铁、水陆联运等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扩大固废及其综合利用产品运输和市场半径;分类制定不同类别固废填埋标准,配套建设大型化、专业化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处置能力。


三是通过建立黄河流域固废处理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立黄河流域固废“三化”与风险防控重点研发专项等手段,提升固废处理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解决突出问题。


从事矿井水防治与利用科研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今年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矿井水综合利用的提案》,建议尽快开展黄河流域矿井水系统调查评估,摸清底数;运用煤水双资源协调开采等科技手段,从源头减控地下水涌出量,保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构建基于补偿性保护修复的矿井水多途径综合利用机制,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助力黄河流域矿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昝林森认为,黄河流域各区域优势资源与支柱产业具有较大差异,应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差异性发展思路,从地区实际出发,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两方面着手,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降低产业同质化倾向,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及分工体系,打造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郁华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黄河流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从国家层面加大流域各省区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宁夏与其他区域联动共建,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的指导,共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能源资源绿色转型成焦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首次亮相。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两成委员工作背景与能源、资源相关。探讨如何推进能源资源绿色转型,成为该界别的焦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李根生呼吁,加大深层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地热资源是深层资源,是我们的地下宝藏。如能有效开发用于发电,其优势是储量大、效率高,而且安全稳定。”李根生表示,地热是5种非碳基能源之一,对风能、光能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表示,高温气冷堆可为多产业提供工业蒸汽、氢、电力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建议因地制宜开展多用途利用,推进高温气冷堆与石化产业耦合发展。


“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高、蒸汽参数高、可高温热解制氢等优势,是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匹配石化生产需求的有效配置。”卢铁忠介绍,一台高温气冷堆可以提供3600吨/小时高温蒸汽,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火电机组,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42万吨,将其与石化等产业工艺耦合,将助力高质量发展。他建议,优化产业配套高温气冷堆的审批路径和标准,加快高温气冷堆石化耦合与制氢示范项目落地及产业化推广应用。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建议,用绿色低碳发展牵引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对优质资源的精采细采、保护性开采;强化清洁高效深度利用,通过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提高回收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认为,能源央企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能源支撑保障的同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和2022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56.2%且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的现实,全力发挥煤炭兜底保障基础性作用,做好煤炭低碳清洁开发这篇大文章。另一方面,能源央企要充分发挥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两个联营”政策机遇,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做好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优化组合,大力推进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交了《关于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提案》,从国家端、产业端和市场端三个维度提出建议:一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三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他表示,新型储能技术类型众多,包括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等,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将有力支撑未来能源电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石碧带来一份他牵头撰写的《关于支持四川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省的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四川省优质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能源输送枢纽建设力度,着力增加清洁能源生产,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多元供应体系。


纯碱,三聚氰胺,氯化铵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