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近期疫情管控政策的调整也使国内消费市场加快恢复,综合预期下,多家券商认为:2023年部分化工品的需求有望恢复增长,新能源、储能、半导体及军工等产业升级所涉及的化工新材料板块仍将保持高景气。其中,半导体材料、光伏材料、锂电材料等尤其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半导体材料:借力国产替代加速进阶
2022年,受全球经济环境和行业景气周期波动以及疫情反复影响, 整个电子行业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但总体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仍在持续成长。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我国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2021年仅约10%,在品类丰富度和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但长期来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走上自主创新之路,预计国产材料及设备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国产替代周期有望缩短。
近年来,半导体应用和消费市场需求稳定增长,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5559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455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持续增长,半导体销售额将达到6014亿美元。半导体材料种类较多,占据市场份额前三名最大的分别是硅片、气体、光掩模。此外,抛光液和抛光垫、光刻胶配套试剂、光刻胶、湿化学品、溅射靶材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2%、6.9%、6.1%、4.0%、3.0%。
广发证券研报认为,通过内生研发或者外延并购的方式切入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领域是近几年化工企业寻求转型较为常见的模式。转型成功的企业在获得更快行业增速的同时也能得到更高的市场估值,迎来一波双增长。在国内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相关材料企业也迎来国产替代的良机。部分研发实力强、切入客户层级领先、产品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有望分享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硅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叠加,半导体行业在2023年有望探底。
而西部证券研报则认为,美国出口管制加码将加速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他们看好半导体材料、零部件和相关设备,以及碳化硅市场。
光伏材料:百亿级POE市场静待突破
2022年,在我国政策推动下,国内光伏行业新增装机量大幅提升,光伏胶膜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光伏胶膜原料分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聚烯烃弹性体(POE)两种。EVA作为目前光伏胶膜主流原料,进口依存度较高,未来国产化空间较大。同时,预计2025年我国光伏胶膜领域对EVA的需求占比最高可达45.05%。
另一主流原料POE可应用于光伏、汽车、线缆、发泡、家电等领域,目前光伏封装胶膜已成为POE最大的应用领域。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年版)》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POE胶膜和发泡聚乙烯(EPE)胶膜的市场占比已提升至23.1%。近年来,随着我国光伏组件产量的持续上升以及POE在光伏胶膜中的不断渗透,国内POE需求量稳步增长。
但由于POE生产工艺具有较高壁垒,目前国内企业尚不具备POE的量产能力,我国POE消费全部依赖进口。自2017年以来,国内企业陆续研发布局POE产品,万华化学、东方盛虹、荣盛石化、卫星化学等民营化企未来有望实现POE的国产替代,这一百亿级大市场静待突破。
锂电材料:四大主材出货量进一步提升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储能市场保持高景气度,带动锂电材料出货大幅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25%。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670万辆;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超900万辆。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增速预计超100%,动力电池出货增速预计超110%,储能锂电池出货增速超150%。锂电池出货大幅增长带动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主材以及六氟磷酸锂、铜箔等其他锂电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77万吨,同比增长62%;负极材料出货量54万吨,同比增长68%;隔膜市场出货量达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超55%;电解液出货33万吨,同比增长63%。整体来看,2022年国内四大锂电主材整体出货量保持增长态势。
GGII预计,2023年国内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TWh,其中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800GWh,储能电池出货将超180GWh,进而带动锂电四大材料整体出货量进一步提升。
虽然2022年12月锂矿和锂盐价格双双下跌。但在券商看来,这主要源于淡季效应,锂价“拐点”并未到来。
华西证券认为,此次锂盐价格的波动属于伴随行业淡旺季的正常波动,而并非“拐点”。申万宏源证券也认为,2023年随着原料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锂电材料产业链利润从上向下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浙商证券认为,锂资源边际供大于求的情况或出现在2023年下半年。